2025年9月17日下午,本学期《人工智能通识》第一次线下集体备课会在行政楼104会议室召开。本次备课会以“拥抱智能时代,共商AI通识之道”为主题,旨在汇聚多方智慧,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全面提升学生AI素养。本次备课会由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秀芝主持,校领导、教务处、图书信息中心、课程负责人及课程团队教师共同参会。

在专家报告环节,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张值胜以《数字教材探索与实践》为题,分享了数字教材的发展趋势与建设经验;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教材出版中心内容集成运营中心智能服务部徐瑾分享了高教社云创数字教材应用探索经验;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孔祥杰作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探索》报告,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教育模式与人才能力结构的影响;学堂在线商务总监王丹丹则围绕“AI赋能课程与专业群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落地解决方案,为通识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在教师代表交流环节,人工智能学院洪年松、沈彦利、王安曼三位老师分别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专题发言。洪年松以《人工智能导论A》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育”;沈彦利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B/C》的备课情况并分享了备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重点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探索人工智能,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王安曼则聚焦数字教材建设,分享了从教材的模块设计、项目设计、任务设计、知识图谱、工具选用、课程思政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教材的编写思路及实践路径。
会议最后,学校副校长汪焰作作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本次集体备课会的意义与成效,并对人工智能课程团队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强化案例积累: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的理解,注重多类型、多层次的案例收集与分析;二是强化赋能认知,要深化对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体系变革的理解。三是强化课程建设,要系统提升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定位、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理解,夯实育人基础。四是强化动态研讨,要加强课程教学中常态化的专题研讨与互动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与持续改进。五是强化标准探索,要积极推进数字课程(智慧课程)与教材建设标准的研制与实践,引领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展。
汪校长强调要以“五个强化”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构建面向未来、契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学校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