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
一、推动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我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零起步”、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产生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突破,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显著进展的艰难历程。科研机构从无到有,科研力量从小到大,科技活动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指令模式,发展到大学、行业、企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崭新局面,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事业发展有目共睹。
计划经济时代,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资金、设备、条件等要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科技发挥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若干项目的重大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总量与实力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大科学时代要求,准备明显不足,在学科分化、行业细化之后,大系统的有效协同成为新的问题。
当前,我国科研力量主要有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这三大群体,各自独立运行,分散、封闭、低效,互动交流不够、协同统筹缺乏,各方的管理自成体系,各方的利益难以统筹,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总体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有三点:
管理隶属的隔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仍局限于本身的管理隶属关系之中,纵向资源获取多、横向资源争取少,缺乏跨行业、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资源获取“隔行如隔山”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利于消除重复研究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协同创新。
市场因素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诞生的大量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从事研发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在国家研发机构中所占比例达73%,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各占13%左右;但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市场效应为主,在前瞻性、基础性研发方面缺乏动力;市场、企业的因素,在引导增加研发投入上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国家战略急需、国际学术前沿等重大系统创新方面支持不足。
人才、资源与成果共享的壁垒。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开展深度合作、互动融合的有效机制与科学分工,创新力量各自为战,创新资源分散、效率不高,在人才、资源与成果的共享上存在壁垒,制约着实质性系统合作与联合攻关的开展。
总之,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的力度不够,应当形成的创新体系有机链条未能形成,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障碍与壁垒,束缚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
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它不同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三种创新,而更类似于加强“软科学”管理,通过大的系统协同、力量整合、结构优化,使不同的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达成一致,构建新的稳定的机构体系,形成强劲的内驱力,从而完成外在的统一目标。
按照协同理论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解决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协同问题,需要由属性不同的各个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协作,经历从“无序→有序”、“旧结构→新结构”的演化过程,产生协同效应和自组织功能,从混沌状态转而生成新的稳定结构,增强内驱力,实现整体的创新目标。因此,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结构模式、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协同与适应,以提升大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
“2011计划”的启动实施,明确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强调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重点,提出了“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为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就如何解决协同创新的难题指明了新方向。该计划在当前推进不同创新主体相互协同、改革体制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搭建协同创新的有效平台。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追求卓越、崇尚真理、引领发展是大学的办学宗旨,而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大学文化则是形成协同创新文化的深厚土壤。大学本身就是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实施“2011计划”,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平台,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发挥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才和学科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推进校所、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深入合作,突破现有体系束缚,构建新的稳定结构,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协同创新探索路径。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机链。大学是协同创新有机链上一个重要的衔接环,实施"2011计划”是破解协同创新难题的开始,而要实现全方位的协同创新,还必须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的有机链,在需求引领、源头创新、前期研发、产生成果、技术转化、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上系统衔接,形成上、中、下游的有机链,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统筹融合,使创新主体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逐步达到有序、优化的组织结构,增强大系统的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协同创新。著名的美国“硅谷”模式,就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流大学,政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建构起政府、大学、企业的“三螺旋模式创新体系”,形成互动、互利、互惠的有效循环系统,大系统的内驱力得以形成并不断加强,实现了协同创新。
解决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应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紧密契合,开放办学、互动发展,通过高层次的学科建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大学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不能脱离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大科学时代,更应与科技前沿的最新研究、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紧密结合,与行业企业、生产生活积极互动,更新知识、更新观念,通过协同创新,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为提供更加丰富广泛的教育实践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重点在于开放、整合、优化、提升
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应当“有破有立”,改革的重点在于资源开放、力量整合、结构优化、效率提升。
资源开放。当前,不同的创新主体通过共建合作、建立联盟、联合攻关、项目协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协同协作,但是鉴于各方利益的不同立足点,在合作中彼此间的资源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如信息资源、项目资源、实验室与工程中心资源、学术成果共享资源等,仍存在一定壁垒,缺乏彼此沟通了解、互动互惠的深度共享机制。为此,在保证创新主体各方基本利益和根本要求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开放科研、人才、学科的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以及成果的共享,逐步打破壁垒,促进协同创新。为此,大学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胸怀宽广、服务协同,架起交流、互动的桥梁,建设有效的衔接地带,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创新体系全方位的资源开放。
力量整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了协同的平台;整合各方力量,还需要有大工程项目的牵引。结合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国防、民用大工程系统项目的实施,协同创新应为此整合力量,在大科学、大工程背景下,有效促进战略联盟、联合攻关、集体参与等模式在国家大工程项目中的有机协同。协同来源于实践,没有大工程、大系统项目的牵引,协同创新就会缺乏应有的着力点,力量整合也就成为空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预警机、航母等重大军事装备研制系统工程的实施,有力地证明了大系统项目对带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
结构优化。协同创新的建设核心是优化大系统的整体结构,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人才支撑为根本,产生聚变,达到“1+1>2”的效应。在整合力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结构,形成有效合力,使创新主体的内驱力逐渐增强,发挥倍增效应。为此,以实施“2011计划”为突破,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不同协同创新中心所涉及的相关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细化职责、明确分工、加强协同、优化结构,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使组织管理、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积累经验。美国在“曼哈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格罗夫斯确立了该计划优先权最高级的定位和军事管理服务于科研的目标,奥本海默领衔科学家团队,应用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高效运行的内部优化结构,大大缩短了工程耗时,使这一举世闻名的巨大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堪称高效协同的典范,值得学习借鉴。
效率提升。协同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效率,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各个创新主体应当围绕这一最终目标,着力在提升效率上下功夫,避免把协同创新等同于简单的资源与利益再分配,而是通过自身在大系统中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协同,切实提升子系统的创新效率,同时为大系统的整体协同做出努力,甘当绿叶、顾全大局,通过整体系统创新效率的提升,创造更加有益于自身子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参考文献:
[1] 高文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
[2] 宁滨.全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3] 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J]. 大学(学术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