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清华大学举行“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俞立中接受了新华网的独家专访。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坐在我身边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俞立中,欢迎您。在此之际,请您给我们网友分享一下您对清华大学的祝福,包括您对清华大学的期待。
俞立中: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清华大学是我们的榜样,我衷心的祝愿清华大学后面的百年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发展得越快,我们后面这些学校也发展得越快,这是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表达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期待。
大学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
主持人:您与世界各国的校长也有一个交流和探索,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
俞立中:现在有些共同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首先体现在现在大学的社会责任,以前我们都在讨论大学知识创新方面的东西,今天除了我们强调大学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的问题,更多的是讨论大学发展如何为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服务的问题,大学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文化引领作用也越来越重大。今天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引发的讨论肯定是很多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就是国际化问题,这个是和我们全球化的大背景有密切联系的,现在经济的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等,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我们的学生未来所要面临着竞争,不仅仅是国内竞争,而可能更多是来自国际竞争,必须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因为现在经济是全球化的,必须互相之间合作。所以我们学生面对的是国际竞争,要特别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和人怎么相互沟通,怎么一起工作和发展。所以大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发展的。
知识创新,科技合作都需要在大的国际合作的背景下推动,这也是这次论坛里面特别关注的事情,合作当中的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对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别,如何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多的合作,这些都是今天论坛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通过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提升教育研究质量
主持人:现在中国大学正在面临一些改革,包括高等教育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一些问题,您刚才也说了我们需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急需解决哪些问题呢?
俞立中:中国高等教育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客观的说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绩远远大于他所产生的问题。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说,我们能够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数量已经是成倍在增加,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需要。去年,我到非洲去访问,去了三个国家。我和非洲几个大学的校长都见面了,他们的发展存在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就是教育问题,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国如果没有在这改革开放30年中积累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我们的人力资源肯定不适应中国这样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我觉得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
现在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问题确实需要高度关注,但是并不能掩盖我们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人自己都不出来说几句话实在对不起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觉得看问题还是要辩证的去看待。现在大家关注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在一些学科交叉点方面找一些内容,我们把国际化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战略,希望通过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提升教育研究的质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学术腐败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是社会发展当中可能某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抓学风问题和校风问题,以及学术腐败问题。如果通过一段时间共同努力的话,这个情况会有好转的。
把教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最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来做
主持人: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队伍的,发展非常的快,华东师范大学有哪些政策呢?
俞立中:我们现在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仍然是我们的特色,华东师大和北师大肯定是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我们在人文学科、管理学科方面都发展很快,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直把教师教育自己华东师范大学最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来做,而且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教师教育的优势,因为社会的发展必须要紧紧依赖教育发展。
我们主要培养两端教师,一个是高中教师,一个是幼儿园教师,我们的教师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在做,而且这两个阶段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我们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如果我们也做不好,那真的是很对不起国家,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中国教师队伍的发展。我们在教师培养改革方面是做了很多创新的,包括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设,这几年我们颠覆了所有传统的课程体系。
其次就是在实践性方面,我们在大学四年里面对师范生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还有就是养成教育,因为教师是一个关系到未来一代代学生发展的,教师个人的素养会影响到一代代的青年。除了课堂教育,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我想我们现在是检验这批学生的时候了,相信他们会做得很出色,能够成为未来的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俞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再会。